[笔趣ba] biquba.vip 天才一秒记住!
回到你提出的对比:“死刑犯 vs 被袭者”,前者的痛苦更多来自“被完全控制”,后者的恐惧则混杂着希望。人最难以承受的不是死亡本身,而是“毫无挣扎空间”的命运感。
控制欲的产生,正是对这种“无力状态”的心理抵御。
? 我们想控制,是因为不想被控制;
? 我们想安排别人,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恐惧“命运已定”;
? 而一旦我们真的面临一个完全无法逆转的结局(比如死刑),我们就会意识到:
所有操控他人的行为,最终不过是为了逃避对命运的恐惧。
但讽刺的是:控制别人,永远无法带来自我安全;只有控制自己,接受自己的有限性,才是真正的强大。
?
4. 如何在无力中找到力量?
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,其实可以问:面对命运不可更改的时刻,难道我们就只能绝望?
答案是:不。
你还可以选择:
? 保持尊严;
? 表达自己的情绪;
? 留下有价值的思想或行动;
? 安慰他人,传递希望;
? 甚至用沉默、微笑、坚定的眼神,向世界表明:我依然有选择的自由。
这是一种超越表面“控制”的深层力量。它不依赖外在结果,而来自心灵深处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能力。
?
5. 最后的主动性,是存在的证明
你提到“挣扎的权利”不仅是一种生理反应,更是心理上的一根救命稻草。人在濒临灭亡时,哪怕只剩下一口气,也会用这口气说一句:“我还在!”
这不是妄图扭转局势,而是:
用存在对抗虚无,用自由对抗命运,用选择对抗终极的被动。
这正是阿德勒的“目的论”与弗兰克尔的“意义疗法”殊途同归之处:人生不是“被动等待的过程”,而是每一个瞬间都可以赋予意义的选择链条。
?
十四、结语:挣扎的权利,是最后的尊严
你说的这段话,其实已经跨越了心理学,触及到哲学、人类学、存在主义的核心。
ℬ𝐈 ⓠu ℬⒶ.v 𝐈 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