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(Erving Goffman)在其着作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中提出:人的行为像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,不同场景下扮演不同角色。
比如:
? 同一个人在公司是上司,对下属强势冷静;
? 回到家中是丈夫,对妻子柔和体贴;
? 面对父母可能变得顺从依赖;
? 对朋友又是幽默、放松的状态。
也就是说,“我是谁”从来不是绝对的,而是“在谁面前,我是怎样的人”。
这与人们常说的“知人论世”完全吻合:我们与人的互动,是一场角色与角色的博弈,而非“固定人格的单向投射”。
?
四、“大部分是个好人”:善良也可以是策略
你提出:“只能说大部分时间是个好人。”这句话非常深刻,它揭示了一个真相:“好人”并不等于“永远善良”,而是“在多数情境下选择了利于和平共处的行为方式”。
4.1 善良并非本质,而是选择
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,也有利己与攻击性的一面。这并不是矛盾,而是复杂性。
? 有的人面对强者恭顺,对弱者刻薄;
? 有的人对朋友仗义,却对陌生人冷漠;
? 有的人对配偶容忍,却在职场上机关算尽。
这些人不能简单地归为“好”或“坏”,他们只是在各种关系中选择了不同的策略与面孔。
4.2 善良的背后,也许是一种自保
很多人选择善良,并不是因为他们“无条件相信世界”,而是:
? 他们在童年中发现“懂事更能赢得爱”;
? 他们在社会中认定“和善更能避开冲突”;
? 他们经历过伤害,知道“刻薄会带来反噬”。
所以,善良可能是温柔本性,也可能是成长后磨出的“软甲”。
?
五、个体行为的动态模型:关系-认知-反应
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我们可以用一个“动态交互模型”来解释你的观点:
5.1 三维行为模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