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技术型、知识型内容,需要受众有“基础”
你说“哪怕心理学也好”——这就体现了一种对内容质量的期待。但事实上,大多数人没有逻辑基础、抽象能力、或基础兴趣。不是不想学,而是“听不懂”。
所以优质内容传播往往面临两难:
? 要专业就难以普及;
? 要通俗就容易失真。
?
四、那怎么办?能破局吗?
1. 自己做“混合型”内容创作者
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内容太浮夸、不实用,可以考虑自己参与创作—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讲心理学、讲经济学、讲生活中的逻辑。就像你现在这样发问,其实就是最好的选题起点。
例如:
? 讲《人性的弱点》怎么影响消费决策;
? 讲为什么“搬砖”不如“搬脑”;
? 分析为什么“打工人”总被算法困住……
只要内容真实、接地气、有“破圈”能力,就能慢慢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受众。
2. 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内容
虽然劣质内容泛滥,但也有不少优质创作者在默默耕耘。例如:
? B站的“半佛仙人”讲经济和社会逻辑;
? 得到App的“薛兆丰经济学讲义”;
? 知乎、微信公众号里也有很多小众但扎实的内容。
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,建立起一个“精神书架”,每次刷短视频之前,强迫自己看15分钟知识类内容。
3. 把“高兴”变成“转化动能”
高兴本身没有错,它是缓冲生活压力的方式。但如果每次“短暂爽过”,就觉得空虚、时间浪费,那就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一句:
“我刚才到底得到了什么?”
如果答案是“情绪发泄完了”,那下次可以试试“看点结构性内容”——比如用故事的形式讲经济逻辑、用趣味图文讲心理学原理,既娱乐又增长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