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情绪压抑与自我防御机制的雏形
笑、玩、装作没事,是一种早期防御机制。即使他们还不懂“压抑”这个词,但从本能上,他们会试图把不舒服的情绪藏起来,因为当时可能有更多的恐惧(如害怕再被骂、失去父母的爱)。
直到他们身处安全情境,比如独自玩耍、回到熟悉的环境中,压抑的情绪才得以释放。就像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一整天很乖,回到家却突然脾气爆发,这是“安全发泄”的一种表现。
3. 对关系的敏感与依附需求
2岁是依附关系最敏感的阶段。孩子在被责骂时,其实最怕的是“你是不是不爱我了”。但因为语言能力有限,他们无法直接表达这种恐惧,就会转化为行为上的“回避”或“讨好”。
真正的情绪被暂时封存,等到感受到“现在我是被允许表达的”、“我是安全的”,那些情绪才会迸发。
?
三、案例举例
案例1:
小涵(2岁半)在吃饭时将饭菜撒了一地,妈妈严厉批评了她。她当时却咯咯笑,甚至继续玩手里的饭粒。妈妈觉得她“不知悔改”,更生气。但1小时后,小涵突然大哭,说“我不是坏宝宝”。其实她当时并非不在意,而是“暂时装作不在意”,但情绪积压后终于迸发。
案例2:
小豪(2岁)在公园里被爸爸训斥后仍活蹦乱跳,但回到家中后在床上嚎啕大哭,并用脚踢床、推开爸爸。这是愤怒与受伤情绪的延迟释放,也是对关系重新确认的呼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