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,鈇钺有鈇钺各一把。
第八,弓矢有彤弓一把,彤矢一百支。
第九,秬鬯圭瓒有秬鬯一卣,配以圭瓒。这就是“九锡”的名义。
侍中荀彧说:“不可以。丞相原本是兴起正义之兵,匡扶汉室,秉持忠贞的诚意,坚守退让谦逊的实际行动。君子以道德来爱护人,不应该这样做。”曹操听到这话,突然变色。董昭说:“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阻碍众人的期望呢?”于是尊曹操为魏公。荀彧掩面流泪而出说:“我没想到今日会变成这样!”曹操非常怨恨他,认为他不帮助自己。
建安十七年冬季十月,曹操起兵前往江南,就带着荀彧一同前行。荀彧已经知道曹操有杀害他的心思,就推托生病留在寿春。曹操又派人催促他赶紧前行。荀彧叹息说:“我在九泉之下死去,没有脸面去见汉朝的君主啊!”忽然曹操派人送来一盒饮食,盒子上有曹操亲自写的封记。打开盒子看,里面什么都没有。荀彧说:“就到这里了!”于是服毒而死,享年五十岁。史官赞说:
颍上荀文若,人称王佐才。声名齐五岳,功业震三台。
孟德无终始,留侯不再来。忠心怀恨死,天下尽悲哀!
讨论说:
自从献帝迁都西京,山东地区局势动荡,天下的命运如同倒悬。荀君于是穿越黄河、冀州,历经艰难才跟随了曹氏。观察他的决定和举动,提出建议并制定策略,推崇明王的策略以解救国家的危难,怎么能说他是趁着混乱借助仁义之名,来实现违背正道的阴谋呢?他确实是以仁义为己任,期望在仓促之间拯救百姓。至于他阻止董昭的提议,最终导致不幸的命运,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?世间谈论荀君的人,对他的通达和困窘的评价或许有些过分了。通常认为中等才能以下的人,道德上不必求全责备,智谋上的疏漏也可以原谅,探究事物的本质不一定非要追究到最后,期望道理上不可完全责难。以子贡的贤能,一番言论就能使齐国和吴国灭亡。他到吴国,请求夫差攻打齐国;到晋国,劝说晋国用军队等待吴国攻打齐国后的疲惫。吴国战胜齐国后,与吴国争夺霸权,晋国果然打败了吴国。他并非轻视仁义而追求欲望,大概是有得必有失,这又是功业不能两全的例子。当时时运艰难,没有雄才大略就无法拯救危局,功业高势力强,皇位自然就会转移。说的是魏太祖功业大而皇位自然就归他了。这又是时势不可兼得的情况。大概只能取其归于正道而已,也是杀身成仁的义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