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 年 12 月,经国务院批准,宝钢工程指挥部和 “上海宝山钢铁总厂” 正式成立,这标志着宝钢项目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。但在筹备过程中,宝钢面临着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。
资金方面,宝钢作为一个超级引进项目,总投资巨大,初步概算高达 200 多亿元人民币,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,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。关于宝钢的建设,也引发了诸多争论,有人质疑如此巨大的投资是否值得,也有人担心项目能否顺利建成 。
技术引进同样困难重重。虽然宝钢计划从日本引进成套先进设备和技术,但在谈判过程中,涉及到技术转让、设备价格、合作模式等诸多复杂问题。日本企业在技术转让上有所保留,设备价格也居高不下,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获取最先进、最实用的技术,成为宝钢筹备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。
人才短缺也是筹备过程中的一大难题。建设现代化的钢铁企业,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,而当时国内相关人才储备严重不足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宝钢一方面从全国各地的钢铁企业、科研院校抽调骨干力量,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,选派人员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。
面对重重困难,宝钢筹备团队没有退缩。他们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,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。在技术引进上,通过艰苦的谈判和协商,最终与日本新日铁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,引进了具有 70 年代末、80 年代初世界领先水平的设备和技术 。同时,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,为宝钢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
(三)上市征程:迈向资本市场
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,2000 年 2 月,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由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独家创立。同年 12 月,宝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,股票代码为 ,这一举措标志着宝钢股份成功迈向资本市场,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。
上市对于宝钢股份来说,意义深远。首先,通过上市,宝钢股份筹集到了大量的资金,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。这些资金被用于技术研发、设备更新、产能扩张等方面,有力地推动了宝钢股份的发展壮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