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助基金会不久之后,大概率要扩大业务范围。
十一时弯省对接人赵桂荣,不陪着她当南洋华人联谊会会长的伯伯一起来的嘛。
一行人低调的参观了基金会。
仔细了解了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后,赵会长和同行者赞不绝口。
尤其是对基金会根据实际情况,有计划的帮助受捐对象,且办公经费与帮扶经费“硬隔离”这一点,简直正怼在他们的心缝里。
南洋各地的华人,在内陆同样有亲属羁绊。能力范围内,愿意提供些帮助的不在少数。
内陆与南洋诸国的联系,肯定不像与弯省那样严密隔绝。而且,内陆这些年一直在鼓励和促进。
当初徐晓燕和梅宣宁找到曲卓时,不就是做这项工作呢嘛。
大体上完成的不错,但落实中出了不少麻烦和无奈。
之前提到过,估计大家都忘了。
无外乎基金会成立之初时,遇到的那些基层“认知”和“观念”上的问题。
虽然第二年和第三年做了不小的调整,但依旧差强人意。
说到底,就是外事口在自家地头的基层没力度,人家搭理你,是给你子。不鸟你,也得受着……
对于南洋诸国的被联络的对象来说,钱是给出去了,心里免不了犯嘀咕。
“匹夫无罪怀璧其罪”、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和“升米恩斗米仇”都不是鲜有人知的高深道理。
一方面,期望盘留的不要太狠,一百块里起码有二十块三十能到正主手里。
另一方面,虽然都是亲戚,但亲姑姥、姨娘、二舅爷,跟堂堂兄、表表弟的亲疏程度是有区别的。
别钱送到后,正主没享用到不算,还夹在孙男娣女远亲近邻中间作难。
基金会这种落实方式就好的很。
资金放到港岛账户里,不相干的人很难伸上手。再加上有计划按需要的给,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可能的麻烦。
套用模式,再搞个类似的基金会?
当赵会长那帮人是傻的吗?
人家看的清楚着呢,两岸基金会之所以能“干净”和“独立”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服务对象是弯省。
南洋华人虽然同样是被团结和争取的对象,但分量差着好几层呢……
十一过后各回各家,眼下正在联络商议,准备借用两岸基金会的渠道,帮助内陆的亲眷。
商议什么?
有赵桂荣在,赵会长他们很清楚基金会的运营资金是哪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