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笔趣ba] biquba.vip 天才一秒记住!
既然你忘了,他忘了,老张老王老李老孙老刘阿猫阿狗吴二麻子都忘了,那就不是我们的问题。
所以,85年没有戴帽子照片,被摆在追悼会最醒目的位置时,一张张泛着点点油光的嘴,满面悲怆的聚拢在照片前情真意切大唱赞歌的场面……恶心到令人心头发寒。
真真的正应了老郭的那句话……
那些不重要,转回正题吧。
京城西面山上的那场口诛笔伐,不能说放屁都没味,也约等于屁味儿没有。
民间邓丽君的歌依旧越传越火,火到八十年代后录音机成为“新四大件”之一时,几乎有录音机的家庭,就有邓丽君的磁带。
而那场会,却意外的帮了邓丽君的大忙,也彻底封死了她堂而皇之进入内陆的通道……
50年代时,因为某个爱西餐爱到不要命的货,我们在那边的人几乎全军覆没。
大概就是“潜伏”最后一集,某间西餐厅内向余则成布置任务的茶色墨镜男。
所以,余则成和晚秋的结婚照,最后定格在黑白色调。
这导致了在后面很长时间里,我们对那边两眼一抹黑。后面虽然有所重建,但也难堪大用。
但那边对内陆,不说渗透的有多么深,起码公共消息风起风向了解的十分及时。
“靡靡之音”的定论被传回弯省后,那边的人猛然意识到:嚓嘞?那个小女子的歌,影响力这么大的吗?
意识到这一点后,北面禁止收听的广播频道里,邓丽君的歌比例大幅度提高。
本已经没什么热度的“旧文”,又被重新翻了出来……这次是赞扬邓丽君的。
而且,角度很刁钻,
赞扬她当时面对那么大的压力,也没有供出送她非正规渠道真护照的爪哇朋友。并基于这一点,对她的人品大加赞扬。
紧接着又曝出,弯省明星们为了出入方便使用第三方护照是非常普遍的事,邓丽君不过是有样学样罢了……
人嘴两张皮嘛,新的论调一出来,再加上邓丽君的歌迷推波助澜,没过多长时间,一直不敢回弯省的邓丽君终于能回去了。
不过,被安排了一系列军旅慰问,成为了鼓舞士气的道具。
后面建丰先生让宋楚瑜传话,提醒她要坚持“三不”;答记者问;还有飞行员等等一系列的事就不絮叨了,省的又被蛐蛐“水”。
简单的说,就算明星的脑子不正常,签约公司和经纪人又不蠢。
内陆已经缓缓敞开大门,明晃晃的巨大利益近在眼前,能让她随便说蠢话嘛。
𝙱𝐼 𝑸u 𝙱𝙰.v 𝐼 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