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为帮不上生的漂亮,说话好听,心地也善良的新朋友而愧疚时,某个货就忽然间冒出来了……
听完了邓丽君“喝凉水都塞牙”的倒霉经历,曲卓坐那沉吟了好一阵。
貌似是在琢磨如何处理,实际上……是在权衡和思考一种可能性,以及要不要瞎掺和。
通过陈嘉慧愤愤的讲述,他记忆深处泛起了一点与邓丽君有关的东西。
是一篇关于“假护照”事件的帖子,或是短视频,具体的记不清了。内容重点也不在“假护照”事件上,而是她如何摆脱假护照不良影响的契机——内陆的一场会。
76后到80这段时间,广袤的农村可能变化有限,不甚明显。但在城市,日子过得比之前活泛太多了。
比如,用录音机听音乐!
好吧,又要说废话了。
估摸记忆主要锚定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小朋友们要吼了:那时候哪特么有录音机,80年代才开始流行的~~~
流行,是有参照的跟风。
没有人引领潮流,哪来的流行?
五十年代,无线电一厂就打破垄断,率先实现了录音机国产化突破。随后通过技术扩散,沪市录音器材厂、京城广播器材厂、金陵714厂等企业纷纷跟进。
到了65年,产量已经突破了一万台,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。
不过,那时候产的都是开盘录音机。属于广播和录音的“专业器材”。
主要客户是工厂、学校和各种单位的广播室、宣传站什么的。
L-601型电子管开盘录音机
直到73年,沪市玩具元件厂研制成功?葵花牌HL-1型盒式磁带录音机?,算是真正有了民用产品。
75年国产盒式磁带试制成功,为录音机的民用化奠定了基础。
但挺贵的东西,购买磁带也是不小的负担。就算经济条件好,钱不是问题,家里摆个会放歌的稀罕玩意,也容易被人诟病。
所以,刚推出后的两年销量比较一般。
大概从78、79年开始,人们逐渐的没那么小心翼翼了,买录音机的人家才慢慢多起来。中华、星球、熊猫等品牌民用录音机纷纷涌现。
葵花HL-1盒式录音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