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笔趣ba] biquba.vip 天才一秒记住!
搞技术的,谁也不想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,弄就弄最先进的!
褚君浩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,扭头就打报告,要多光谱扫描仪、成像光谱仪、微波辐射计,还要搞彩色合成仪、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……
负责后勤保障的领导,看着半页纸的设备清单眼皮子都长了的时候,曲某人又开始忽悠动力组。
也不算忽悠,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些新思路。
比如,没必要死磕使用煤油的涡喷发动机,为什么不考虑下氢氧燃料呢?
你看……高热值、能量密度高,同等负重可以带更多燃料,对航程增益明显。
关键从燃料仓输送到喷射口的过程中,还可以作为高温部件冷却剂。没有积碳和有害堆积物,可以有效的延长发动机部件寿命,降低故障率。
上过小学的就知道,用水就能电解出氢和氧,航空煤油多贵呀?
费电?
不还有生物质气化法嘛,活人能让尿憋死?
动力组陷入沉思时,某人又溜达到隔壁屋……
瞅了一会已经初步完成的锂电池供电方案,搓着下巴嘀咕:可不可以在机翼上方加两组轻量化的单晶硅电池板呢?
屋里的人陷入思考时,某人又回到动力组。站门口问:你们要不要考虑再出一套电驱方案。
虽说螺旋桨推进不如喷气式快,但机翼上配上太阳能发电板,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,可以实现超长续航呀。
在我们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使用,不论战场监控还是信号中继,都能发挥大作用,还能应用于防灾搜救。
动力组本就被扰乱了的思路,越发凌乱了……
下一个受害者,是整个项目组的重中之重,结构设计组。
所有的系统单元,最终都要归置到机体中。
所以,一组人既要赶紧拿出方案,供各组做设计参考。又要充分考虑各子系统的功能、重量、体积特征等客观因素,并从结构层面加以适配。
说实话,这两点在很多程度上是矛盾的,让人挠头的厉害。
太不专业啦,怎么跟草台班子似的?
没办法。
咱现阶段的飞机设计,都是参考毛子的机型。在人家的模板下做升级和调整。
具体到无人机项目组,之前是以老美的BQM-147做蓝本。
逆向工程嘛,虽然融入了自己的东西,但大体上还是照着抄。
但现在不行了,上面提出了“模块化”设计要求。我们还要往有限的机体空间内,塞那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,BQM-147的机身结构已经不再适用了。
𝙱𝙸 𝒬u 𝙱𝐴.v 𝙸 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