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稍作停顿,目光扫视一圈会议室,接着说道:“动迁工作,关乎民生,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认为造福于民应当放在首位。正如郭镇长所说,把更多的钱分给村民,这不仅是对他们配合动迁工作的回馈,更是我们镇政府职责所在。”常凯江嘴角上扬,眼神里透着笃定 。
“从实际效果来看,高补偿能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我们的诚意,提升他们对镇政府的信任度,为我们树立良好的威信。一旦村民信任我们,后续的动迁工作就能更加顺利地开展,减少不必要的阻碍。这对我们镇的长远发展,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。”
实际上,常凯江心里支持的是郑国强的想法。他和郑国强私下里达成默契,认为在高补偿的幌子下,他们能在动迁事务里暗箱操作,谋取私利。比如在补偿款核算环节,通过虚报补偿项目,将多余款项收入囊中;在工程招标时,为特定企业大开方便之门,从中收取回扣。
常凯江心里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,面上却依旧义正言辞:“所以,在执行动迁补偿时,我们不妨步子迈得大一些,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。”在这场充满暗流涌动的会议里,几个镇里的主要领导相继发表自己的观点,看似为了动迁工作出谋划策,实则各自心怀鬼胎,对其他人的观点有着本能的抵触。
郑国强想着借高赔偿中饱私囊,常凯江表面支持郝欣怡,实则为郑国强站台谋取私利,而杨大光这个老好人模棱两可,毫无建设性。唯有郝书记,一心站在工作角度,期望动迁工作能公平公正、合规有序地推进,真正为镇里的发展和村民的长远利益考虑。
华长利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,深知自己资历尚浅,不便轻易开口。其他参会人员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,声音交织在一起,整个会议室显得有些嘈杂。
就在这时,平时鲜少发言的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张军,出人意料地站起身,清了清嗓子,亮明了自己的观点。他表情严肃,目光缓缓扫过众人,开口说道:“我认为,在这次动迁补偿问题上,我们确实应该给村民多一些补偿。”
他微微顿了顿,似乎在组织语言,“大家都清楚,咱们镇的村民,尤其是河东村的村民,平日里生活过得十分艰难。他们大多以务农为生,收入微薄,一年到头辛苦劳作,也仅仅只能维持基本生活。”
张军的声音逐渐提高,带着一丝恳切:“这次动迁,对他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如果我们能在补偿上给予充分的支持,让他们拿到足够的补偿款,就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,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一些。这不仅是我们作为父母官的责任,也能让村民们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。”